从机器换人到智能工厂还有多远?
作者:admin 来源: 时间:2015-10-23 11:42:29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累计减少近16.3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约20%—这组数据是中山实施“机器换人”三年来所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中山还提出要确保到2017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增速高于全省50%的目标,规上企业累计开展技术改造达80%以上。当下,轰轰烈烈的“机器换人”正在中山的大中小企业快速推进。政府也通过持续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鼓励企业改变传统模式,通过改进技术节省用工成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出现用工紧缺、无法继续依赖人口红利的今天,用机器来替代人力工作显得相当迫切。
不过,现阶段能够做到整个生产流程或者生产车间智能化的企业并不多,“机器换人”也仅限于某些工序与环节,流程智能化的美好愿景仍有距离。在技术改造方面,对于刚起步的中山而言,从鼓励“机器换人”到推进“机器人”进车间,仍需不断深化、完善扶持政策,以技术改造巩固、升级工业根基。
机器两年“换走”16万工人
据市经信局统计,自中山市政府2012年9月出台《关于促进企业减员增效的实施意见》以来,全市3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机器换人”等节员增效措施,节约用工16.3万人,劳动生产率提升23.3%。
顺应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潮流,近年来从政府到企业都加大了对“机器换人”的投入,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上述《意见》提出,中山要“力争到2015年底,全市开展技术改造规模上企业达90%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企业生产管理科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明显提高;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3万元/人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万元工资产出率年均提高10%以上”。去年底,市政府再次出台重要政策文件,配合省政府3年75亿元的技改扶持资金,未来三年将拿出6亿元扶持企业技术改造,“机器换人”项目被列入重点扶持范畴。
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与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了技改对中山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在今年的中山市“两会”上,“打响工业大会战”成为热点议题,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创新驱动、技术改造成为最重要的手段。市委常委、火炬区党工委书记、翠亨新区党工委书记侯奕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省里和市里都在推动技术改造工作,通过‘机器换人’的途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都是打造‘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的基础性工程,属于信息化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的结合。”
“机器换人”与“腾笼换鸟”、“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一同被列入“四换工程”,是中山创新生产和经营模式、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将在全球智能制造2.0、工业4.0以及再工业化的发展新趋势中,让中山的经济走得更快。
本土“智造”升级传统装备
在生产智能装备的中山市奥美森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摆放着一台台外形各异的机械设备。公司董事长龙晓斌表示,公司主要为空调企业制造自动化生产设备,在一些细分领域已经具有全国乃至全球顶尖水平,机械手、工业机器人也是他们的强项,以订制化生产为主。
像奥美森这样生产自动化设备的企业在中山为数不少,他们是“智能制造”的另一端,专注于帮助传统产业利用自动化装备转型升级;他们也是中山装备制造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技术水平甚至能在国际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2012年,中山市获批“数控一代”示范市,完善了数控装备服务体系,建立了数字化控制机械装备研发平台、核心零部件表面处理等平台,数控装备企业有了蓬勃发展,松德机械、亚泰实业、宏图精密、甘田插件等示范企业都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成果,设备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去年中山“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沈剑等提出“中山打造百亿级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和生产基地”的建议,至今年底,这个想法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中山计划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智能机器人研发和应用平台,加快成果转换,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据中山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介绍,这个公共平台将结合中山市专业镇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需求,依托智能机器人及相关技术,通过市校联动,营造良好的智能机器人研发及集成应用的创新环境,共同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活动。
根据计划,这个平台每年将服务企业不少于50家,获得专利不少于200项;通过实施智能机器人集成示范应用项目,传统产业升级示范生产线新增产值3亿元,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生产一线人员减少35%以上,单位产品能耗降低10%以上。
专业镇转型走“三化融合”之路
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融合是“工业4.0”和再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中山的专业镇虽然各有各的特色,但在转型升级中都抓住了这个“机器换人”这个关键,走上了“三化融合”的道路。
作为全市专业镇转型升级的试点,大涌镇提出了创新发展驱动转型等“一揽子”方案,转型升级成效逐渐显现。据介绍,目前大涌镇红木企业在细化产业分工、机器换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涌目前已有6000多台雕刻机。该镇也正在培育红木家具装备制造业,促进红木家具生产智能装备的研发应用,推动产业集群配套的高端化。
为推进机器换人,提高生产效率,位于大涌镇的大自然强化地板生产基地最新引进了德国温康纳短周期自动压贴生产线,同时引进了德国技术和管理,建成亚洲第一条全自动化智能强化地板生产线,一期投资3800万元,将实现年新增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4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效率提高20倍,节约九成人力,线上用工仅3人就已足够。
据大自然强化地板生产基地生产科科长秦自院介绍,这条生产线一年可生产500万平方米木地板。生产数量相同的木地板,原来需要120人,如今只需要11个人,其中2人还是司机,生产效率提高了20倍。去年,陈良贤一行曾深入该工厂参观了温康纳短周期全自动生产线等,对其全自动化生产大加赞赏,并鼓励他们在引进的同时,加大技术和设备的自主研发力度,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除了大涌以外,小榄、古镇、南头等传统制造业集聚的镇也都在进行着“机器换人”的革命。在位于小榄镇的广东亮迪照明有限公司的厂房里,一个自动机器臂正不断伸缩、翻腾,将涂料准确地喷向灯饰配件,1分钟后,原来需要四五个工人操作的喷涂工序就完成了。像这样的先进生产线,在该公司的厂房里无处不在。
近两年里,该公司投资了2500万元购进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生产效率提升100倍,每个工序的人工由原来的20人减至2人。
案例剖析
3D打印技术助传统产业升级
3D打印技术作为近年来崛起的新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在这一波3D打印引发的技术潮流中,中山的传统产业也逐步通过研发或引进全新的3D打印技术,向人工智能化领域迈进。
坦洲镇的中山迪迈打印科技公司是中山最大的打印耗材硒鼓塑胶件制造商,2012年起开始投巨资研发3D打印技术。经过两年多的技术攻关,目前已基本成熟,正在申请国家专利,并注册产品商标。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企业的3D打印机主板操作系统是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随时可以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升级主板操作系统,从而占据行业发展的主动权。
除了进军3D打印领域之外,迪迈还在努力推进机器换人,对原有工艺流程、生产流程进行大力技改,提高生产的效能和产品质量。近三年来,公司在生产设备自动化项目上已投入700多万元,主要用于注塑机械手、大功率自动吸料机、自动包装机、流水拉线、自动贴切片机、自动装弹簧机等机械设备的引进。
中山的传统优势产业灯饰行业也希望借3D打印“东风”。去年的古镇灯博会上,3D打印技术就崭露头角。
低效率、工序复杂、时间长、损耗大、高成本是阻碍灯饰产业升级的五大困难,而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恰好能帮助照明生产企业摆脱目前困境。3D打印能为灯饰行业提供专业的应用解决方案,把最新的3D打印技术运用到灯饰设计及生产中来,实现灯饰产品设计的创新和灯饰生产制作周期及成本的缩短。
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还可以提高制造复杂零件的能力,显著提高新产品投产的一次成功率。此外,3D打印支持同步(并行)工程的实施、支持通过技术创新来改进产品外观设计,成倍降低了新产品的研发成本。3D打印的快速模具制造可迅速实现单件及小批量生产,使新产品上市时间大大提前,促进灯饰产品快速占领市场,从而从根本上提升灯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灯饰产业的升级。
他山之石
佛山
拥抱“工业4.0”加速迈向智造
今年1月,佛山市委“工业4.0”首次被写入全会报告:“佛山要顺应工业4.0发展趋势,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挖潜开荒’,延伸全产业链,向高端方向发展。”这是该市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以来,对创新驱动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又一新认识和再提升。
作为珠三角最重要的制造业城市之一,佛山从政府到民间已经形成了迎接“工业4.0”的共识,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也从单纯的“机器换人”,上升到将大数据、云计算引进到生产流程设计、管控当中。
“创新驱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曾强调,制造业是佛山的根基。将“工业4.0”写入市委全会报告印证了这一点,未来佛山依然根植制造业,并以新思路开启变革。
目前,该市已经明确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龙头,以创新驱动为推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重要节点,佛山提出要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快基地建设和产业集聚,尽快达到万亿规模。和产业带上的其他城市一样,创新能力不足是佛山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要缺陷。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是破解这一问题的抓手,该市还计划重点发展一批研究院和研发中心,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企业的研发水平。
2013年初,佛山市政府发布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相关计划,提出在未来5年内,市、区财政将投入不少于100亿元科技专项资金,即每年20亿元的财政科技经费。这些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企业研发机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结合等。在佛山市政府的推动下,以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为代表的创新资源集聚平台也正不断涌现。
“数字化制造”引领生产线变革
家具产业是佛山较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之一,在“工业4.0”时代,更多的中小企业更关注如何利用智能制造技术提升制造工艺、水平和效率,而传统产业对机器换人有着更大更深的渴求。
在南海的维尚家具生产车间,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具,数据成为生产决策中最主要的依据,以节省原料、优化效率,同时通过局部自动化串联成集成自动化的庞大系统,每天都在上演着“机器指挥人”的独特场景。 这座工厂里,从研发、生产到物流配送,分析订单,优化组合,都由数据“说了算”。生产线上的工人只需按照显示屏的指令调整板材位置,然后给切割后的板材贴上二维码“身份证”就可完成一道工序。
去年,佛山电梯行业引进了第一台焊接机器人,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完成800多个步骤的焊接;南方增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开发金属3D打印技术,“打印”用于核电站建设的大型金属构件;陶瓷行业龙头鹰牌陶瓷集团正在规划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投产后可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柔性生产……在新一轮“车间革命”中,政府、企业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